在线客服

首页 > 建构研究 > 暂无 > 暂无 > 暂无 > 建筑与雕塑:贝聿铭的建筑和雕塑

建筑与雕塑:贝聿铭的建筑和雕塑


2021-06-22 15:37:54


    

贝聿铭的建筑常常具有严谨的几何秩序、精到的比例关系、完美的几何雕塑感。

为打破过于严肃的整体气氛,活跃的雕塑也是建筑师在环境、室内空间设计中经常应用的表现元素。这些雕塑不似古典建筑的“合二为一”的紧密融合,它们和建筑常常是互相独立、分离的关系。由于建筑师的整体控制,雕塑的题材、尺度、位置恰到好处,雕塑和建筑从内涵上形成了紧密的关联,雕塑也成为调节空间严谨气氛的重要元素。

在贝聿铭的建筑及环境中,以Alexandra Calder、Henry Moore的抽象雕塑出现最多。

美国波士顿麻省理工学院地球科学楼(绿楼,1964)/DREYFUS化学楼(1970)/LANDAU化工楼(1976)
在麻省理工学院,贝聿铭设计的三个建筑——地球科学楼、DREYFUS化学楼、LANDAU化工楼紧密相邻,其中的化学楼、化工楼更是由于简洁的体块、完美的比例关系至今让人感觉无比优雅。
地球科学楼广场前的Alexandra Calder的雕塑更是成为严谨的建筑环境中的活跃因素,带给人们更多的畅想。
GOOGLE地球中的建筑和雕塑.jpg
GOOGLE地球中的建筑和雕塑 ©GOOGLE EARTH

麻省理工学院地球科学楼(绿楼)和雕塑。.jpg

©Sergio Nasi(CC BY-NC-ND 2.0)

麻省理工学院地球科学楼(绿楼)和雕塑。

Alexandra Calder的雕塑——“The Big Sail(巨帆)”(1965).jpg
©Paul Geffen(CC BY-NC 2.0)
Alexandra Calder的雕塑——“The Big Sail(巨帆)”(1965) 
活跃的的雕塑作品和严谨的建筑形成一种“对比”。
从雕塑看化学楼.jpg
从雕塑看化学楼 ©ACME(CC BY-NC 2.0)

DREYFUS化学楼.jpg

DREYFUS化学楼 ©褚智勇

LANDAU化工楼.jpg

LANDAU化工楼 ©褚智勇

虽然,化工楼北侧的雕塑不是建筑师的刻意选择,但后期学校管理部门选择的鲜红色的抽象雕塑同样和严谨的化工楼形成对比,理性与浪漫相交织。

LANDAU化工楼和雕塑.jpg

LANDAU化工楼和雕塑 ©褚智勇

马克·迪·苏维罗(Mark di Suvero)的的雕塑——“Aesop's Fables, II(伊索寓言II)”(2005)

鲜红色的作品成为灰色建筑围合的室外空间的活跃因素。


美国纽约大学广场(1966)

3栋高耸的塔楼围合出内部的中心广场。置于一角的约3层楼高的抽象雕塑无疑成为空间的重心,提升了空间的品味。

©GOOGLE EARTH

美国纽约大学广场.jpg
©褚智勇
美国纽约大学广场2.jpg
©褚智勇

美国纽约大学广场3.jpg

©褚智勇

毕加索雕塑——“希薇特半身像”.jpg

毕加索雕塑——“希薇特半身像”(Bust of Sylvette,1968) 

现代建筑里加入尺度适当( 3 层楼高)的雕塑作品,形成雕塑、建筑、环境、室外空间的整体融合。


美国纽约州Syracuse(Everson美术馆(1968)
贝聿铭设计的第一个美术馆,简洁的雕塑感体量。

美国纽约州Syracuse(雪城)Everson美术馆.jpg

©Kate Antoniades(CC BY-NC-ND 2.0)

美术馆入口处Henry Moore的雕塑作品.jpg
©Kate Antoniades(CC BY-NC-ND 2.0)
美术馆入口处Henry Moore的雕塑作品 
美术馆入口处的作品.jpg
©CP Thornton(CC BY 2.0)
美术馆入口处的作品 

Penny Kaplan的雕塑——“倒下的金字塔”.jpg

©takomabibelot(CC BY 2.0)

Penny Kaplan的雕塑——“倒下的金字塔”(1977年)


美国哥伦布市Cleo Rogers纪念图书馆 (1971)

除了图书馆建筑,建筑师还着意营造了建筑外部的公共空间,Henry Moore的抽象雕塑同样成为空间中吸引眼球的元素。

雕塑与图书馆.jpg
雕塑与图书馆 ©irmiller(CC BY-NC 2.0)
亨利·摩尔(Henry Moore)的雕塑作品——“拱门.jpg
©Scutter(CC BY-NC-ND 2.0)
亨利·摩尔(Henry Moore)的雕塑作品——“拱门(The Arch , 1963)” 
从建筑内看雕塑.jpg
©DON SNIEGOWSKI(CC BY-NC-SA 2.0)
从建筑内看雕塑 

新加坡华侨银行大厦(1976)

新加坡华侨银行大厦.jpg

新加坡华侨银行大厦 ©褚智勇

沿街看大厦 及侧面庭院.jpg

沿街看大厦 及侧面庭院 ©褚智勇
亨利·摩尔的雕塑——“斜依”.jpg
©Choo Yut Shing(CC BY-NC-SA 2.0)
亨利·摩尔的雕塑——“斜依” 

达拉斯市政厅(1977)
建筑本身上大下小的雕塑体量成为环境中显目的元素,建筑前的几何广场、景观和建筑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
达拉斯市政厅.jpg
©Thomas Hawk(CC BY-NC 2.0)
达拉斯市政厅 
达拉斯市政厅广场.jpg
©Luis Tamayo(CC BY-SA 2.0)
达拉斯市政厅广场 
达拉斯市政厅广场雕塑.jpg
 ©Jen R(CC BY-NC-ND 2.0)
达拉斯市政厅广场雕塑
市政厅前亨利·摩尔的雕塑作品——“达拉斯片段”.jpg
©Steve Grant   ( CC BY-NC-ND 2.0)
市政厅前亨利·摩尔的雕塑作品——“达拉斯片段”(The Dallas Piece,又名Three Forms Vertebrae(三种形式:椎骨),1978)和建筑形成鲜明对比。

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1978)

无疑,国家美术馆东馆的项目彻底奠定了贝聿铭在建筑界的地位。严谨的几何关系、完美的雕塑感体量成就了这个经典的“人造艺术品”。在此,Henry MooreAlexandra Calder两位大师的抽象雕塑更是“画龙点睛”,与建筑相得益彰。

国家美术馆东馆西面外观.jpg

国家美术馆东馆西面外观 ©褚智勇

西侧门廊上的雕塑.jpg

西侧门廊上的雕塑 ©褚智勇

亨利·摩尔的雕塑——“镜像的两片刀锋.jpg
©Robert Lyle Bolton(CC BY 2.0)
亨利·摩尔的雕塑——“镜像的两片刀锋(KnifeEdge Mirror Two Piece)” 

中庭上方Alexander Calder的动态雕塑让空间更为灵动。.jpg

 ©褚智勇

中庭上方Alexander Calder的动态雕塑让空间更为灵动。


美国休斯敦摩根大通大厦(原得克萨斯商业银行大厦,1981)

高达314米的德克萨斯州最高的建筑,在贝聿铭的作品中属于较为平淡的类型。

雕塑和建筑.jpg

雕塑和建筑  CC0

Joan Miró的雕塑——“人与鸟”.jpg
©Ken Lund(CC BY-SA 2.0)
Joan Miró的雕塑——“人与鸟”(17米高,原作为1970年)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Bloomington校区Sidney和Lois Eskenazi艺术博物馆(1982 )

Eskenazi艺术博物馆在建筑师的作品中属于相对平淡的。同样,雕塑并非是建筑师的选择,但鲜红色的抽象雕塑还是给较为沉闷的建筑带来一些冲击。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Bloomington校区Sidney和Lois Eskenazi艺术博物馆.jpg
©Kevin J.S. Zollman(CC-BY-SA-3.0)

©IU Center for the Integrative Study of Animal Behavior(CC BY 2.0)

Charles Perry的雕塑《印第安纳弧》(1995 年) 


美国达拉斯Morton H. Myerson 交响乐中心(1989)

Myerson 交响乐中心也是建筑师的经典作品之一,无论是建筑形式、室内空间还是建筑环境的设计面面俱到,毫无瑕疵。

Charles Perry的雕塑《印第安纳弧》.jpg
 ©Andreas Praefcke(CC BY 3.0)
Myerson 交响乐中心正面

建筑与雕塑 ©Carol M. Highsmith(公共网域).jpg

建筑与雕塑 ©Carol M. Highsmith(公共网域)

Eduardo Chillida(1924,1,10日- 2002,8,19)的耐候钢雕塑“De Musica (音乐之声)”(1989).jpg

©Andreas PraefckeCC-BY-3.0

Eduardo Chillida1924,1,10- 2002,8,19)的耐候钢雕塑“De Musica (音乐之声)1989


建筑不能脱离环境而存在,建筑除了外部形式还有更为重要的室内空间。只有建筑、室内、环境景观面面俱到的设计才能创造经典。


相关文章:

建筑与雕塑Henry Moore的雕塑

灵感源——Anish Kapoor 的雕塑1

经典重温:40年后回头看——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如认可本文内容,请将其转发给更多需要的人士!

建构物语公众号.jpg

“建材U选”网站:WWW.BML365.COM
联系邮箱:SERVICE@BML365.COM
微信服务号:BML365    QQ:1601990015
联系电话:(010)59856185,13220119036
文字版权属“建构物语”所有,图片版权属相关摄影师所有,根据授权规则使用。


0/250


10条评论

相关产品

相关文章

分享到: 微信 QQ 新浪微博